錦跡刺繡,一繡千年
文人墨客將喜怒哀樂隱藏在字里行間,所以字字珠璣;錦跡刺繡將一草一木刺在心間,所以針針動情。刺繡時的每一針都容不得有一絲一毫的誤差,柔情似水的細膩和持之以恒的耐心是支撐一件刺繡作品完成的關鍵。
刺繡起源于人們對裝飾自身的需要,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的記載,也就是說古代原始人類,早懂得用色彩來美化自己。開始時將顏色涂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后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繡在服裝上。
位于宜春市袁州區禪博園旁的錦跡刺繡將刺繡中的禪與麻融合在一起。刺繡微小精細,講究“平”與“齊”,既不露底也不重復,一針一線都要胸有成竹。刺繡的方式同五彩斑斕的細線一樣各有不同,刺繡的方式分為為單面繡、雙面繡、雙面異色、雙面異形異色,刺繡的難度也隨著刺繡方式的不同逐一增加。一件繡品,從穿針到引線,從針腳到線尾,從開始到結束,打磨的不是時間,不是功夫,而是心性。用了心的繡品,一針一線,都能看出匠人的心意。
快節奏的生活崇尚效率,繡娘精細的繡工更顯珍貴,不僅是對古老工藝的堅持,更是對一種精致和完美的堅守。 刺繡作為一種傳統技藝,慢慢淡出大眾視野,但仍然有人依舊在堅守內心的一份信念,就像錦跡刺繡的楊女士一樣,她仍然在傳承著這份傳統技藝。她將刺繡的烙印留在飾品、旗袍、披肩上,利用不同色系的細線將刺繡譜寫成錦跡畫卷,這是她所擁有的技藝,也是她在傳遞的文化。